孩子在家發火摔東西怎么處理

孩子發脾氣,摔東西,是需要制止的事情。

需要去了解孩子摔東西的原因,教導孩子用另外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我兒子有一段時間也喜歡摔東西,當時把一家人都快愁死了,后來慢慢長大點就好了,這是一個孩子長大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一歲左右的時候孩子通過摔東西探索空間感,把怕被他摔壞的東西放到他拿不著的地方就行了,過了這個階段就自己好了。




如果孩子摔東西、我就讓他摔、摔得個徹徹底底、等他摔累了、我再教育他。怎么說呢孩子肯定是有脾氣的、在他內心世界里還不怎么成熟、對問題出在哪里、自己怎樣控制都拿捏不了。所以等他摔東西摔完了、也許氣就消了一大半、然后你再讓他說說是在班里受了委屈還是和同學鬧了不愉快了解一下你再和他講道理、也許事情就好解決了。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比你拿起棒解決問題更好。其實我們都是從孩子成長起來的我們曾經也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那時候只要家長多溝通交流、也許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孩子發脾氣摔東西,作為家長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蹲下來跟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愿意跟自己溝通。作為家長千萬不能一看到孩子發脾氣摔東西就自己先情緒爆發,覺得孩子不聽話,一味的責備。

其次,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不開心,心情煩躁的時候都是正常的,爸爸媽媽不會因此而責備他,但是情緒來了之后要學會正確的面對和處理。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首先就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然后盡量讓孩子自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后給予相應的建議和引導。




孩子摔東西,家長首先要過去溫柔的制止!

既不要放任孩子繼續摔,自己也要克制情緒不要立刻嚇?;蛘吆鸷⒆?。

家長的力氣比較大,可以抱住孩子,制止他繼續摔,說話語氣溫柔但要堅定,讓孩子先緩和下來,或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等孩子冷靜下來,要找出孩子摔東西額原因,是摔東西往往是因為有情緒和想法,沒達到目的,或者語言表達不出來,著急了。

因此,家長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了解孩子為什么發脾氣?他有什么需求?

年幼的孩子經常因為不會表達,一著急就發脾氣了,家長可以誘導式的詢問,并且用這個方式教孩子表達,遇到事情不著急,想一想怎么表達,讓孩子理解,發脾氣達不到目的,只有學會表達了可以。

有些孩子則是將發脾氣作為一種達到目的地的手段,或者是大人疏忽了他們,用發脾氣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如果是前者,那么對孩子不能縱容,家庭中的處事原則需要很清楚,不僅要制止孩子亂發脾氣,還必須堅持一段時間,扭轉孩子這種錯誤的習慣。

最后,家長平時在家里也要以身作則,不隨便向孩子發脾氣,孩子是有樣學樣模仿家長的,所以孩子經常亂發脾氣的話,家長除了引導教育孩子,也需要審視一下,家里的大人有什么需要改進的行為。[呲牙]




自我檢討,主動想孩子承認自己發脾氣扔東西是不對的,并且讓孩子監督自己改正。慢慢的,孩子也會變好。




我是心理醫生小蔣,關注我,了解更多心理健康小知識,如有疑問,可以私信我。

孩子總摔東西家長要認真觀察,尋找導致孩子摔東西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針對性的處理。孩子摔東西可能覺得好奇、有趣,家長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時可能是孩子覺得孤單、無聊,想引起家長的注意,這時要經常地陪伴孩子。

有些孩子愛摔東西,是由于有些孩子覺得摔東西很有趣。將東西摔到地面時,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孩子會很好奇,覺得是非常有趣的游戲。這種情況家長不能直接去打罵孩子,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模仿性的行為,反而會加重孩子摔東西的傾向。應該在孩子摔東西的時候,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給孩子喜歡的玩具,陪孩子做游戲,播放一些孩子喜歡聽的兒歌音樂,讓他逐漸忘掉摔東西這件事。

還有些孩子總摔東西,是由于家長長時間沒有陪伴孩子,孩子覺得孤單、無聊,想引起家長的注意,或內心里產生了一些煩躁、賭氣的情緒,從而導致孩子出現總摔東西。這種情況下家長要拿出足夠的耐心,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可以陪孩子做游戲,或者是帶孩子與他的同齡人一起玩耍,這樣孩子的心情改善之后,也會逐漸忘掉總摔東西這個不良習慣。

孩子摔東西時,家長要拿出足夠的耐心,與孩子溝通、講道理,讓孩子明白摔東西這件事情不正確,不能夠解決任何問題,理解摔東西是不好的行為。




首先,對于孩子愛發脾氣這件事情,家長要能夠比較客觀的去看待。不管多大的小朋友,對于自己情緒的控制,都是很有限的,很多時候他們通過摔東西表達的只是自己生氣憤怒的一種情感,家長要能夠針對不同的事情去更好的理解幫助孩子,才能夠讓他們慢慢變得理性。

當小孩子生氣摔東西的時候,家長最好不要急于去責罵孩子,而是最好給他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排解自己心理的不舒服。如果他摔的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家長更不要去理會,而是讓他自己去冷靜一下,這對3歲的小孩子來說,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當孩子的情緒冷靜下來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的給孩子一個擁抱,這在情感上也是一種慰藉,然后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心平氣和的跟孩子進行一下溝通,找到孩子發脾氣的那個點,然后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幫他分析,這樣的話就能夠在他比較好的發現自己不對的地方。

通常孩子發脾氣可能有如下幾種原因:

一、想引起他人的關注

孩子也是一樣,雖然他們看似沒有成熟的心智,但其實他們自出生,就會用哭鬧的方式引起其他人關注,從而獲得重視。

但是,孩子的想法一般很單純,他們多數只是希望有人陪伴、有人關注,尤其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玩,沒有交流分享的對象,特別需要有人一起分享快樂,及時得到鼓勵和支持。

而我們家長每天扮演著各種角色,忙碌于各種事情,有時候可能沒有太多精力陪伴和關注孩子。這時,孩子就會覺得我的爸爸媽媽是不是不關心我了,他們可能會采取各種方式來驗證他們的想法,比如哭泣或發脾氣摔東西。

解決辦法:

當面臨這種情況時,我們需要給予及時關注和重視,合理安排自己工作,盡量多抽時間陪陪孩子。

當我們非常忙的時候,可抽出點時間和孩子談談心,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很愛寶貝,等到有時間了一定多陪他。

等到有時間的時候,我們要說到做到,切不能食言??梢院秃⒆右粔K看看書、看看電影、逛逛公園、做做游戲、做做手工、做做簡單的家務等,來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增強彼此的理解。

總的來說,孩子尋求關注,說明家長與孩子之間還是有疏離,我們必須通過高質量的陪伴來化解這個問題。

二、負面環境效應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外界環境影響,有時候這些影響會產生負面效應,比如看動畫片后會模仿光頭的強暴力動作,看到家長們發脾氣時會模仿家長們表情、言語和動作等。

孩子在環境刺激下的這種模仿行為,也是一種學習,只是他們鑒別意識不強,不能辨別哪些模仿可以做、哪些會讓人擔心。

解決辦法:

對于孩子的這種模仿行為,我們需要注意了解孩子的模仿背景,同時加以甄別并進行正面引導。跟孩子講清楚哪些模仿行為是不對的,告訴他們原因是什么,讓他們從心底里明白這樣負面模仿行為帶來的危害性。

另外,家長也要注重家庭環境打造和氛圍建設。父母千萬不要當著孩子面大聲爭吵,避免給孩子形成負面影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孩子的家庭教師,為孩子營造好的環境氛圍,樹立好家庭榜樣,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識觀。

三、家長對孩子過度寵愛

孩子都是聰明機靈的,他們會時常試探家長對于某件事的反應和忍耐程度。

有時孩子為了得到吃的,可能會撒嬌賣乖、會哭泣。有時候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可能就會發脾氣摔東西。

部分家長出于心疼孩子或者某種虧欠心理,就會毫無原則和底線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哪怕知道有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抵不住孩子的“死纏爛打”,便會選擇退讓。

孩子在一次次試探得到滿足后,就會形成慣性思維。下次遇到類似事情時,孩子就會采取相同方式處理,他們認為這樣做了爸爸媽媽就會滿足他們;如果沒有滿足,他們可能會采取新的辦法或者更激烈的方式。

解決辦法: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及時與孩子溝通,讓他們明白哭泣或發脾氣摔東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同時家長對于孩子的需求也需視情況滿足,比如孩子作業做得好,可以貼星星并滿足一個小愿望;而孩子發脾氣、哭泣,表現不好的時候,可以扣星星并講明白他錯在哪里。

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知道只有做正確的事情才會有獎勵,做錯了事情就會有懲罰要積極改正。

若仍然不能改掉此習慣,我們可適當采用冷處理的方式,或者堅持自己的原則,對孩子這種行為暫不理睬,當無人關注后,孩子便會覺得無趣,就會慢慢改掉摔東西的習慣。

四、階段性的反叛心理

孩子在成長的某個階段,會表現得不是那么乖、不是那么聽話,甚至會跟家長對著干,比如有時候會有潔癖、有時候會叛逆等等,極端情況下也會發脾氣摔東西。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家長要意識到孩子可能進入階段性的叛逆期,需與孩子多溝通,凡事多征詢他們的意見,試著逐步將自主權交給孩子。很多時候,只要這些問題沒有越過紅線,可以不用管得太細。

解決辦法:

對于孩子的教導,我們可采用實踐教導方法,按孩子的意愿讓他們去實踐那些沒有危險的事,并事先告訴孩子會有什么不好的結果。

在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給他們提供幫助和引導,在實踐結束后,幫他們分析事情利弊,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也可模擬各種情景,讓孩子自主辨識各種行為舉動的好壞,通過這些模擬,孩子會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讓他們能更好的理解接受家長的觀點,幫助他們平穩度過叛逆期。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天使,我們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會是最棒的,我們都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會比誰差,也許我們與孩子之間只是缺少了一點點玩的時間或者傾聽他們說說自己想法的時間,相信多多溝通多多分析,我們一定會發現孩子們更多的優點和潛力。

作為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日常表現仔細分析,找準孩子發脾氣、摔東西的真實原因,想辦法幫助孩子改變這些不好習慣。相信只要我們投入時間和愛心,正確運用方法和技巧,一定能幫助孩子做好自己情緒的主人。




現在孩子比較少,在家里很受寵,因此仍性、脾氣大的孩子比較常見,這很正常。那么針對孩子發脾氣摔東西這一問題,家長到底該怎讓做?

首先,要弄清問題的根本原因。這類問題的出現,有很多原因。

第一,孩子性格使然,并且隨著孩子的成長,自我意識變強,他們自己的主張與看法越發明顯。針對這一問題,家長不應該去強行壓制,要去引導孩子?!笆陿淠?,百年樹人”,因此這種引導是長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二,周圍環境影響造成。想想我們的環境怎樣,家人是否會發脾氣摔東西?家人是否很寵孩子等?

拿“家人是否會發脾氣摔東西”來說,孩子其實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很多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逐漸形成了這種問題,因此,針對這一問題,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梳理正確、積極的形象,榜樣很重要,孩子會逐漸學好;

拿“家人是否很寵孩子”來說,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內心比較空白,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有了這種好奇就會有渴望,如果在溺愛之下過多的滿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對自己想要的事物就會渴望越強,一旦家人不能滿足,落差大的情況下,孩子自然受不了。所以,較為正確的做法是,可利用這種渴望,逐漸引導孩子的意愿,并漸漸讓他感受到那些是可以要的,那些不好的,而不是過度的放縱,因為今日之放縱可收,他日就是覆水難收。

總之,孩子這種問題是諸多家長面臨較為頭痛的問題。不要冷處理,一旦面對,需要去想想形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之后從根本上改變,逐步做到防微杜漸。




首先,反省自己及家人日常情緒處理是否有不得當的時候。畢竟,孩子的情緒發泄方式跟自己所處的環境有關。父母平和善于管理情緒,孩子一般不會暴躁狂怒。

其次,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教育孩子從自身做起。

最后,告訴孩子東西摔壞了就沒有了,以后就沒得用了,告訴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既然這個東西是他摔壞的,那在一段時間內他可能都用不了這種東西




孩子發脾氣摔東西?

首先,家長要從自身反省一下是否曾今當著孩子的面也摔過東西,是否生氣的時候也使用暴力去解決問題,是否不高興的時候也不能夠克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有這樣的行為,我們就能想象到孩子的行為都是家長做的“榜樣”,所以,想要改掉孩子摔東西的壞習慣,家長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摔東西的習慣。

其次,家長要學會觀察,以前孩子不高興、發脾氣頂多不說話、生悶氣或者滿地打滾,慢慢的,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合理的釋放以及家長沒有過多的去關注和引導孩子,慢慢的,孩子生氣的行為愈加嚴重,最后,只能以最嚴重的行為去釋放壓抑,發泄情緒。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摔東西行為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是想要引起家長更多的重視和關心,家長要去關心詢問并且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最后給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議,引導教會孩子用合理的方式去釋放自己的情緒。但是,研究發現,很多孩子通過摔東西的方式釋放自己的情緒更多的是想要引起家長的關注,更多的是想要得到家長的關心。

最后,作為家長,當我們發現孩子有摔東西行為的時候,家長要先從自身去反省,其次,回顧是否給到孩子足夠的關心和關注,當兩個方面家長都做到位的時候,孩子生氣還是會通過暴力手段,摔東西,家長就要考慮是否對孩子過于溺愛,才會導致孩子隨心所欲,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如果是最后一點,家長就要對孩子樹立規矩,不能在溺愛孩子了,給孩子制定一些原則,如果孩子沒能夠遵守,家長也會對孩子有一些小懲罰,幫助孩子改掉不好的行為習慣。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些原則不能夠因為照顧孩子的情緒而去改變,只有家長堅持原則,孩子才能夠去更好的遵守規則。




孩子發脾氣摔東西,這里可以看到有兩個點:一個是孩子發脾氣了,第二是他摔東西。

我們先說第一點,孩子發脾氣說明他有情緒了,我們應該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人通常有情緒的時候往往是聽不進道理的,更不要說小孩子了,我們先搞清楚孩子為什么發脾氣,發脾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因為別人拿了他的東西,家長可以先安撫孩子情緒問:“寶貝,別人拿了你的東西你一定很生氣吧?”這樣去和孩子共情,會讓孩子情緒緩和,感覺原來父母是懂我的,我確實是生氣了。

處理完情緒,回到事情上。他開始摔東西,這是孩子發泄情緒的方式,他很生氣他不知道怎么辦本能的摔東西。2周歲以上孩子通常開始表現出一定的攻擊性,因為他們的行為能力大大提升了。所以這時候正是家長教育孩子怎么樣處理事情方式是對的。家長可以說:“如果換成是我我也會很生氣,不過表達生氣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媽媽生氣的時候喜歡把它畫下來,你看你要不要和媽媽一樣把生氣畫下來呢?你可以畫在紙上告訴媽媽你的生氣到底有多大?”

和孩子共情,幫助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情緒,情緒無好壞,而行為有對錯,對于行為家長需要引導,規范孩子的行為。

評論列表
查看更多

聲明:本文章來自網友發表,不代表我們的觀點。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請立即聯系我們。若您有不同的教育觀點請到公眾號“知嘛家庭教育”發表評論。

直播預告
LIVE PREVIEW

家庭教育困惑
TUTOR CONFUSION

已幫助10萬 + 家庭收獲幸福

專業解決10-18歲孩子

自閉 不聽話 厭學 叛逆 早戀 親子關系差 離家出走
適合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