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頭發、啃指甲、肚子疼……這些孩子的求救信號,你看懂了嗎?

很多孩子會莫名出現牙疼、肚子疼、啃指甲、歪頭聳肩等等軀體病癥,家長一般都會帶他們在各大醫院檢查,花好多錢,拖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好,很久之后才意識到,這是孩子的心理或精神出了問題......

9歲女孩長發及腰,半年內禿頂

“我還這么年輕,怎么能掉這么多頭發呢?”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每天都在為自己日漸后移的發際線和日益稀疏的頭頂感到擔憂。

本以為30+脫發已經挺“禿然”了,沒想到謝頂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9歲女孩小涵,原本一頭長發及腰,又黑又亮。大約半年前,小涵媽媽突然發現孩子頭頂中間,有一片頭皮沒了頭發。

孩子還這么小,怎么就禿了?照這樣發展下去,好好的女孩子豈不是要變光頭?

防脫洗發水、生發劑、生姜擦涂輪番上陣,可不論嘗試什么辦法,小涵的頭發依然在減少,頭皮裸露的面積越來越大。

隨著禿頂日益嚴重,小涵的心情也在變糟,原本愛學習的她越來越不想去上學,原本愛笑愛玩的她不和同學交往,走路低著頭,脾氣也越來越急躁。

家人慌了,趕緊帶孩子上醫院。經檢查,醫生發現——孩子的頭發不是自己掉的,都是生生被拔掉的!

經驗豐富的醫生馬上明白了,孩子不是皮膚疾病,而是心理問題!

經過溝通,小涵承認頭發都是自己揪掉的;而孩子拔自己頭發的原因,是父母經常爭吵,媽媽對小涵也有著高標準、嚴要求。

小小的身體承受不住巨大的精神壓力,于是小涵通過拔頭發緩解緊張焦慮,就這樣形成了“拔毛癖”。

因這一怪癖脫發禿頂的孩子,不在少數;不僅拔頭發,還會拔眉毛、睫毛,甚至還會吃掉拔下來的毛發,獲得放松和滿足感。

小小年紀謝了頂,“拔毛癖”孩子們的背后,往往存在著一個“高壓鍋”般的家庭環境。

長期浸泡在高壓中的孩子,承擔著來自父母的、不屬于自己的焦慮情緒,成了替罪的羔羊,用自己的癥狀,替一個生病的家庭發出警報。

從活潑開朗到疑似抽動癥,只用4年

小涵的事件,讓我想起朋友分享過的一件事——關于她鄰居家小孩的真實故事。

甜甜原本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2歲左右的時候,還是和小伙伴們一起滿地瘋跑的性子;可到了6歲左右的時候,卻突然出現不停眨眼、歪頭、聳肩這樣的行為。

家長懷疑甜甜是抽動癥,帶去醫院看,可醫生說孩子的各項身體指標都正常,沒問題。

朋友說:

“那天甜甜來我家做客,原本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一句話都不多說,大人讓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時眨眼歪頭。

無意間我和孩子對視了一眼,那個眼神令我感到心驚,我從未見過一個孩子的眼神可以是那樣的——木然、無力、悲傷、一潭死水......都無法準確形容。”

帶著遺憾惋惜,朋友跟我講述了她觀察到的甜甜的家庭環境,其中不少細節,細思極恐。

有一次,甜甜一家到朋友家做客,朋友拿出零食招待孩子。一群小朋友里,甜甜是吃得最快的那一個,總是趁家長不注意一個接一個飛快地吃。

朋友很疑惑:“甜甜平時是被管著不讓吃零食嗎?”

甜甜姥姥很快否認:“沒有啊!她媽可愛給她買零食了,敞開吃,誰知道這孩子咋跟餓死鬼投胎似的!”

的確,每次見甜甜媽,她總能從包里摸出各種小零食給孩子們分享??膳笥押芸彀l現了不對勁。

吃飯前,朋友家孩子突然想喝牛奶,朋友很爽快給了,甜甜家長說不能這么慣著孩子,孩子該不吃飯了,朋友卻覺得:“反正牛奶也是管飽的東西,喝了少吃點飯也沒什么。”

看甜甜眼巴巴瞅著,兩眼放光,朋友順帶問了一句:“甜甜喝不喝?”

甜甜說:“喝!”

“喝個屁!”甜甜的媽媽姥姥一起驚呼,“家里那么多奶不喝,非跑這兒來湊熱鬧!”

甜甜突然想起什么,帶著不滿對媽媽說:“我上次想喝牛奶,你就沒給我買。”

甜甜媽媽和姥姥你一言我一語趕緊反駁:“胡說!你哪回要喝牛奶沒給買?這孩子,張口就撒謊,我們能這么虐待你?”

甜甜非常著急,又說不明白,急得小臉兒通紅:“……你是晚上才買的!”

原來,甜甜想表達的是:某次她想喝牛奶,但沒有被立刻滿足。

她看到別的小朋友要喝牛奶,且在“飯前”這個“不合適”的時機提出,都能被立刻滿足,對比自己的經歷,覺得有些小委屈。

但甜甜的話,媽媽和姥姥都沒能理解,反而忙著證明“甜甜胡說”,更多的批評你一句我一句追加。

甜甜氣急了,開始不斷沖媽媽喊:“你沒買!你沒買!”

甜甜媽突然發火,抬手指著大門,變臉大喝:“你要喝牛奶是吧!你現在出去!這樓里誰家有牛奶,你一家一家去討!”

甜甜嚇得立刻閉嘴,委屈巴巴抹眼淚。

看來,甜甜家里總有零食是真,但“讓孩子敞開了吃”,不存在的。

甜甜媽的責罵里,不僅有憤怒,還包含著羞辱,此時甜甜姥姥又在一旁絮叨:“這孩子就臭毛病多,一點小事都愛哭哭啼啼的,就是個哭磨精,她媽小時候也這樣,都是遺傳的......”

從甜甜姥姥數落孩子的話里,也能看到甜甜媽是在怎樣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貶損孩子、貼標簽,是甜甜姥姥對待孩子的方式,甜甜媽也繼承了。

在甜甜家長跟左鄰右舍聊天中不停使用“夸人家孩子,挑甜甜缺點”的模式下,鄰居們漸漸也有了“甜甜差勁”的共識,在別人的眼里,這個五六歲的孩子“沒規矩”“好哭”“學啥啥不行”......

有些孩子在外面總不被善待,一副“受氣相”,殊不知,“受氣相”最早都是從家里帶出來的。

朋友的描述里,除了愛貼標簽的姥姥、習慣否定貶損的媽媽,甜甜的家里還有一個重男輕女的奶奶、“溺愛”孩子但暴躁易怒的媽寶男爸爸......

所有這些,甜甜是一個人消化承擔的。從沒有人跟孩子解釋過什么,反而經常以“長輩說什么你都聽著”為由,全家一起PUA這個孩子。

當孩子出現問題,這個家庭里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孩子病了,可整個家庭的“病”不治,治孩子一個人又能有多大效果?

別讓孩子一個人努力

家庭治療大師莫瑞·鮑恩曾提出一個概念——家庭關系三角化。

說白了就是通過第三方的介入而轉移兩個人之間的問題,而原先的二元沖突并沒有解決。

家庭情緒系統就像一條互相連接的管道,孩子作為這個系統中最敏感脆弱的部分,永遠在承擔這個“第三方”的角色。

當抱怨、焦慮、憤怒、失望、冷漠等情緒在管道內激蕩,大人有時可以忍耐,但在孩子身上就是顯性的,孩子會自動補位,試圖通過自己的“力量”,讓這個系統恢復健康。

孩子抵消整個家庭情緒壓力的“力量”從何而來?

一種是努力扮演“乖孩子”的角色,來討好、取悅每一個人。

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容易會變成大人爭奪利用的工具或是表達不滿的情緒垃圾桶。

比如父母吵架總會問到“我們離婚了你跟爸爸還是媽媽?”

這就是潛意識里在利用孩子,企圖和孩子形成情感聯盟共同抵抗婚姻伴侶。

一種是制造問題,轉移大人的注意力。

于是我們看到有的孩子選擇不上學、叛逆、哭鬧,有的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直到憋出各種疾病癥狀。

孩子就這樣,成為了承受一切的“炮灰”——小時候當“小大人”,長大之后就變成無法愛自己的人。

有位家長說得好:有時候我們要感謝孩子的一些問題,是這些問題引起了我們的反思,思考是我們哪里做得不對。

治療孩子,不如先治療自己,一個放下焦慮,比起控制孩子更愿意改變自己的家長,才是孩子的良好表率,也會讓孩子習得處理人際沖突、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恰當方法。

就像學堂經常會收到的家長朋友的分享:孩子出現了各種心理癥狀,積極幫助孩子康復的同時,自己也會反思,調整步伐,不再給孩子過高的壓力,跟著孩子的節奏成長。

看到這樣一步步的轉變,我們由衷替這些家庭感到高興,也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夠透過孩子這面鏡子,看清家庭關系的本質,斬斷“或用一生療傷,或困于噩夢”的代際傳承。

切記:父母是為孩子遮風擋雨的,千萬別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風雨。

評論列表

直播預告
LIVE PREVIEW

家庭教育困惑
TUTOR CONFUSION

已幫助10萬 + 家庭收獲幸福

專業解決10-18歲孩子

自閉 不聽話 厭學 叛逆 早戀 親子關系差 離家出走
適合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