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父母不知道,孩子改掉這個“缺點”,未來路會很難

幾乎沒有父母不愛孩子,但很少有父母能容忍發怒時的孩子,因為面對和處理孩子的憤怒太難了。

孩子的憤怒里包含著對父母的不滿和攻擊。作為父母,全年無休地為孩子辛苦,誰還樂意接受差評?

可偏偏父母這份工作有時候就像不能辭職的客服,必須練就涵容、消化“小祖宗”惡劣情緒的“逆天本領”,想想也真夠酸爽。

憤怒小孩的心思你得猜

當媽十年的納姐,給我講了她的酸爽經歷。

納姐的女兒納豆活潑開朗,每天都能自產萬噸笑聲,但也說翻臉就翻臉,脾氣上來令她老媽抓狂。

這不,好好在公園玩著,納豆就怒了,舉起滑板狠狠往路邊草叢里摔,還納姐撿回來一次她摔一次,咋都攔不住。

眼看就要引起圍觀,納姐的焦灼度蹭蹭上漲。

“摔滑板事件”的前情是什么呢?

是遛娃時遇到個大下坡,納姐想讓孩子開心,就慫恿孩子像滑沙似的坐著滑板滑下去。

納豆聽媽媽說“一定好玩”,便笑嘻嘻地展開了嘗試,結果沒溜出去一米就失去平衡歪倒在路邊,好在沒受傷。

在納姐看來,這算什么事呢?平常納豆玩滑板,磕了碰了的時候多了,破皮流血都沒見哭鬧過。這回是怎么了?

納姐上去哄,納豆不領情,氣哼哼地拿大眼睛瞪著她媽,甩下一句“有本事你試試呀”,讓她媽自行體會。

這可難壞了納姐。她猜閨女可能是覺得在公共場合“帥沒過三秒”丟了面子,于是嘗試幫孩子挽尊:“我不敢試,你比我勇敢,還是你棒”。

奉承話說了一籮筐,納豆卻沒一點回轉的意思,納姐熱臉貼了冷屁股。

眼看就要高興而來,敗興而歸,回家路上,又遇到一處下坡,納姐不知怎么的,想起自己坐上滑板試試。

才剛坐下,一步沒滑她就禁不住扶地驚呼:“喲,感覺好可怕呀!”

沒想到,已經半天不理人的納豆這時回了頭,語氣還是含著慍怒,但夾進了一些委屈:“是不是很可怕?!”

原來,只有體驗過才知道,在下坡路上把自己完全交托給把控不了方向又沒有制動裝置的滑板,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會引發人強烈的恐懼和死亡焦慮。

納豆氣的是媽媽一直沒體會到她剛才經歷的真實恐怖,先是在后面站著說話不腰疼地鼓動她往下滑,后來又理解不到她所受的驚嚇,執著地撿滑板,好像那個死物件比她一個大活人的感受還重要。

這就相當于孩子已經溺水了,媽媽還在岸上無知無覺地閑蕩,怎怪得孩子要生氣呢?

經過親身體驗,納姐終于打心眼兒里認同孩子爆發的憤怒、委屈是合情合理的了!

而神奇的是,那之后,她再沒說什么哄孩子的話,納豆就自然恢復了平和愉快的心情。

空杯子才能裝水

理解孩子的憤怒很難,但我們可以堅信,孩子不會無理取鬧,他們的憤怒背后,一定藏著痛苦和脆弱。

一旦痛苦和脆弱被媽媽看見了、抱持住了,孩子的憤怒也就不治而愈了。

理解孩子的憤怒很難,因為孩子是孩子,很難清楚地覺察并表述自己生氣的原因,大多數時候要考驗父母的理解力和同理心。

有時候,我們靠想象去理解還不夠,還要靠體驗——就像納姐,親身坐到滑板上,才秒懂孩子的感受。

理解孩子的憤怒很難,還因為孩子一旦開始釋放惡劣情緒,父母自身的惡劣情緒也很容易被勾帶起來。

孩子發怒時父母可能體驗到:

內疚、自責感:

我做錯了什么嗎?是我這個媽媽/爸爸當得不夠好嗎?我是不是哪里對不起孩子?

羞恥感:

孩子生氣、發脾氣、不聽話,我的面子往哪擱?別人會怎么看我?

挫敗感:

我已經很努力去照顧孩子了,孩子卻呈現出這么多痛苦、不滿,我失敗,我無力……

傷心、疲憊感:

我為孩子付出了這么多,孩子卻一點不能體諒我,做父母真不值!

失控感:

明明上一秒還好好的,孩子的情緒突然就急轉直下,而且怎么都哄不好,我看不到希望,不知道還能做什么……

恐懼感:

孩子是不是不再愛我了?我是不是要失去TA、失去這個我最愛的人了?

……

一旦父母自身的不良感受被勾帶起來,就會減低清晰度和穩定度,減低情緒涵容的能力。

父母都自顧不暇了,已經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淹沒了,怎么還有余力去關懷、理解孩子呢?

如果你自感很容易被孩子的憤怒擾動,隨之變得焦躁,那么不妨覺察一下,你的內在是否存在尚未解決的情結和創傷?比如:

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未能帶給你足夠的自尊、自信、安全感和價值感,面對不滿和攻擊,你便很容易自責自罪,升起羞恥和恐懼。

空杯子才能裝水。想要做承載和化解孩子憤怒的高手,我們得先看見并療愈自己的傷,讓自己的心成為干凈的空杯子。

不被孩子的憤怒裹挾,不是說變得無動于衷,而是能更敏銳地體察孩子的感受,更平和地容納孩子的情緒震蕩,不因孩子憤怒而拋棄TA、報復TA,穩穩存在在孩子身邊,允許孩子如其所是。

理解孩子的憤怒很難,難在需要父母自我成長,變得更成熟、更穩定。

阻止孩子發怒卻容易得多,于是,許多父母無意識地選擇了走容易的路,用種種方法阻止孩子表達憤怒。

不被允許發怒的孩子最可憐

有位媽媽給學堂留言提問:

女兒三歲半,生氣的時候會打自己,問女兒為什么,她說“又不能打別人,只能打自己”——該如何處理孩子這種自我攻擊行為?

問及養育過程,這位媽媽補充:

孩子一歲左右被送回老家,近期接回身邊。

孩子鬧脾氣時,媽媽經常罵孩子,生氣地警告孩子“不可以”。

罵過再去抱孩子,孩子就會說:“我又不是好寶寶,你抱我干什么?”

每天早上,孩子都不愿意媽媽去上班,總要哭鬧一會兒,媽媽走之后,孩子又表現得若無其事……

看到這些描述,我很心疼——這個寶寶太可憐了!

很顯然,被送回老家、見不到媽媽的經歷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想要媽媽,又不敢完全依戀媽媽,害怕再度面對分離。

如驚弓之鳥的孩子,特別渴望媽媽無條件的愛和全然的接納。

然而,每當她用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足、不舒服、不安全,每當她用發脾氣的方式試探媽媽的包容與愛是不是足夠,都遭到媽媽的否定和拒絕。

孩子內心經歷了怎樣的失望和絕望啊!

媽媽不能承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只好攻擊自己——這個三歲半的孩子在自己十分匱乏的情況下還在被迫滿足媽媽的要求!

自我攻擊呈現的是孩子對母親和關系的無法信任。

這時,唯有不帶評判、不帶改造的母愛才是解藥,允許孩子爆發負面情緒、扛住孩子的報復、攻擊才是辦法。

如果能讓孩子體驗到,無論怎樣,親子關系都是安全穩固的,使孩子能夠直接表達對媽媽的不滿,同時放心享受媽媽不離不棄的愛,那么,孩子的攻擊行為自然會消退。

憤怒沒那么可怕

如果你定義憤怒是不該存在于世的情緒,發怒是必須禁止的行為,那么你很可能是個缺愛的孩子。

別著急,我也是——缺愛并不是罕見的事。

我的父母篤信“吃虧是福”,做人必須不爭不搶、大度謙讓。而生氣明顯是表達不滿、不平的情緒,與他們的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

作為他們的孩子,我成了不被允許生氣,更不被允許發怒的那個。

如果我感到憤怒不平,在他們看來,那不是環境和別人的問題,而一定是我心胸狹窄,“忍功”不夠。

于是,有很多年,我一感到憤怒升起,就會隨之感到羞恥——父母對我憤怒情緒的排斥表情就會旋即浮現。

顯然,我得到的不是無條件的愛,我憤怒、攻擊的部分就不被愛。

這導致我也不能全然地愛自己,總是回避、壓抑自己的憤怒感受,在人際相處中害怕競爭,害怕沖突,不敢維護自己的邊界,不敢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容忍別人、委屈自己的模式,讓我吃了不少虧,卻沒如父母言之鑿鑿的那樣因吃虧得福。

很多時候,我知道,我選擇吃虧,不全因為善良,更多是出于恐懼。

我害怕一旦我表現出攻擊性,就會失去我所珍視的關系,就像小時候,只要我表現出生氣,父母就對我嗤之以鼻,用鄙夷和拋棄對我進行威脅。

自從我開始練習正視并接納自己的憤怒,以憤怒為信號,去覺察自己未被滿足的身心需求,然后照顧自己、保護自己,幸福感倍增。

來,教你情緒收納

人類有喜怒哀懼四大主要情緒,四者各具價值,缺一不可。

西班牙繪本作家安娜•耶納斯在《我的情緒小怪獸》中,將喜怒哀懼畫成了不同顏色的小怪獸,它們都住在孩子的心房里。

如果小怪獸們混在一起,孩子就會覺得心里亂亂的、怪怪的,而將它們分色整理,裝進不同的罐子,就會感覺清爽很多!

倘若孩子時常鬧脾氣,又說不清怎么了,不妨給TA講講情緒小怪獸的故事。協助孩子分辨情緒、了解情緒、給情緒命名,孩子的情緒問題就會改善許多。

對成年人來說,將情緒當成自然現象去觀想,是不錯的情緒安頓方法。

如果一個人看著太陽、月亮說“你給我快點落下去”,或者“你給我快點升起來”,大家一定覺得TA瘋了。

日升月落是只能看見而不能評判、操控的自然現象——其實,人類的情緒也一樣。

不論這情緒是屬于我們自己的,還是屬于家人、孩子的,不評判、不操控,只是看見,看見,看見,它們便會自然地升起落下。

愿你如其所是地愛情緒,愛孩子,愛自己,收獲真實、完整、寧靜的人生。

作者介紹:小豬豬,傾聽者,感受者,記錄者,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評論列表
查看更多

聲明:本文章來自網友發表,不代表我們的觀點。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請立即聯系我們。若您有不同的教育觀點請到公眾號“知嘛家庭教育”發表評論。

直播預告
LIVE PREVIEW

家庭教育困惑
TUTOR CONFUSION

已幫助10萬 + 家庭收獲幸福

專業解決10-18歲孩子

自閉 不聽話 厭學 叛逆 早戀 親子關系差 離家出走
適合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