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發脾氣扔東西了,該怎樣處理?大部分人心里可能很快會冒出這3個選項:
A.必須講道理、立規矩,不然以后還會這樣!
B.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C.不理TA,讓TA自己冷靜、反省!
“你才乖點好不好”
綜藝《不要小看我》里,演員張萌可謂是集齊了上述三種處理方法,效果如何?我們一起來看看。
A.講道理、立規矩
雷雷弄壞了維尼的氣球,擔任助力官老師的張萌抱著維尼,試圖引導五歲的雷雷換位思考。
溝通無果,雷雷拒絕道歉。
十分鐘后,維尼弄壞了教室裝飾,雷雷向張萌求助,張萌回答:“你跟維尼說對不起了嗎?”
B.硬碰硬,發“更大的脾氣”鎮住TA
這邊張萌堅持讓雷雷先道歉,那邊雷雷一直愛不釋手的毛絨小恐龍,又被另一個小朋友拎起來甩了好幾圈扔在地上,兩個人推搡起來。
好不容易分開兩人,小伙伴們接連幾句“雷雷不可以吃面包”“不希望給雷雷機會”,再次讓雷雷感到被排斥、被孤立。
負面情緒瞬間達到頂峰,雷雷把手里的垃圾桶、臺燈一股腦地扔出去,甚至反彈砸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張萌徹底失去耐心,牢牢抓住雷雷,厲聲三連問:
“你怎么這樣呢?你為什么老鬧脾氣呢?你乖一點好不好?”
只換來雷雷聲嘶力竭的一句:“你才乖點好不好!”
C.不理TA,讓TA自己冷靜、反省
束手無策的張萌要求工作人員將雷雷強制帶離教室。
雷雷被兩個成年人架出去的時候,連說了兩句“我的恐龍”,張萌聲音里帶著不耐煩,懲罰似的說了句:“沒有恐龍!”
往復五六個回合里,雷雷的脾氣和負面情緒始終沒有得到處理,為什么上面三種方法都無效呢?
在張萌看來,雷雷不懂事、沒禮貌,可能還有點暴力傾向。潛意識里給雷雷貼上了“壞孩子”標簽,言行舉止中自然流露出厭煩和不滿:
“你為什么要傷害人家?”
“你剛才是不是又搶人家東西,然后又打人家?”
“你必須要說對不起!”
“換位思考”的外衣下,是來自位高者的強勢否定,“你錯了”“你不懂事”“你要道歉”,那五歲的小雷雷,又會是怎么想的呢?
我不是故意弄破氣球的,我就是想和維尼玩一會來著……
張萌老師為什么只讓我道歉?她是不是不喜歡我……
大家怎么都不想和我玩了?是我做錯了嗎?
憑什么讓我自己出去?好孤單啊小恐龍也不陪著我……
在雷雷的邏輯里,大家一直欺負自己,老師也偏心別的小朋友,只讓我一個人道歉!無助、委屈、害怕……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匯成了最后那句“你才乖點好不好”。
家長日記 vs 孩子日記
一個真正懂得和孩子換位思考的家長,又會如何處理孩子發脾氣呢?
參加學堂訓練營學習的糊糊媽(化名),先是寫了一份“家長日記”:
家長日記里,糊糊媽下班后匆忙趕到幼兒園接女兒,左手拎著蔬菜水果,右手還得緊緊拉著活蹦亂跳的小豆丁。
滿頭大汗回到家,顧不上洗澡就跑去廚房做晚飯,女兒突然把書包里的東西倒了一桌子,胡亂扒拉一通又放聲大哭。
這邊鍋里的油剛倒上,只好大聲問女兒怎么了,又遠遠安慰她:“不就是一幅畫嗎。”
沒想到女兒哭得更兇,甚至跑進廚房讓媽媽帶她回幼兒園。媽媽一邊被她哭得心煩,一邊又怕熱油濺到她身上,忍不住沖她吼:“你能不能懂點事!”
“家長日記”中兩個人的情緒變化
雖然是糊糊媽的日記,但這段焦頭爛額的忙亂,真實到,像是在我家裝了攝像頭……
而糊糊媽的了不起之處在于,她又寫了份“孩子日記”,試著把自己當成孩子,重新講述這個故事:
今天的美術課上,我畫了媽媽和妹妹,可真好看,好想立刻就送出去!快點放學吧!
終于到家了,我要馬上把畫拿給媽媽妹妹看!誒我的畫呢?我就放在書包里了呀!
左翻右翻,把書包里的東西全都倒在地上,還是沒有找到,我忍不住大哭起來,怎么就沒了呢!我可是認認真真畫了一堂課的啊!
媽媽竟然說:“不就是一幅畫嘛!”我都求她回幼兒園了,她居然說要先做飯,一頓飯怎么比得上我的畫重要呢!媽媽到底在想什么啊!我太難過了,到底該怎么辦?
“孩子日記”中女兒的情緒變化
糊糊媽說她寫完“孩子日記”,就去找女兒“親親抱抱舉高高”了。
她甚至想起以前自己和老公的類似經歷:
忙活半天只為做一道老公喜歡吃的鍋包肉,結果沒拿穩盤子全摔了。老公好心安慰:“不就是個盤子嗎,咱再做一回!”
糊糊媽心想:“摔碎的是盤子嗎,那是老娘的心!”
如今她下意識重復老公的話來安慰女兒,可女兒丟失的這幅畫,和當初那盤沒有被品嘗的鍋包肉又有什么不同呢?
滿懷期待撲了個空,付出的心意沒有得到珍視,這才是我們委屈、生氣的原因。
換位思考,讓糊糊媽真切理解了孩子,它就像一把萬能鑰匙,帶我們走進孩子內心,看清楚那些看似不講道理的脾氣背后,有著怎樣的情緒困擾。
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孩子
能否真正做到換位思考,也要看我們是否了解自己、了解孩子。
了解自己是指,要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選擇這樣處理孩子的脾氣。
你支持的,或者極力排斥的,往往就是你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而這,會帶來心理盲點,即便能夠去到孩子的處境,也很難理智、全面地看待問題。
《不要小看我》中有對桃子母女,媽媽前兩周剛因為“內疚式教育”上過熱搜,轉身又因為打罵孩子、對孩子要求太嚴格被網友討論。
在采訪中,桃子媽媽回憶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媽媽也是比較兇、比較強勢的女人,我高二的時候還在打我。
“成績很差的時候,我媽媽把我的書全部扔出去,然后說別讀了,你別讀了。”
十六七歲的少女正是敏感、自卑的時候,內心渴望獨立卻又離不開爸媽,可想而知這樣暴怒的媽媽會給孩子留下多少陰影,以至于如今年近三十,提起這段往事還會忍不住落淚。
令人悲傷的是,她正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女兒。
了解自己才能接納自己,跳出代際傳遞的“詛咒”,克服原生家庭遺留的心理盲點,從而站到孩子的視角上,看見TA、理解TA。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了解自己的孩子。
了解TA適合什么樣的情緒疏導方式,甚至是TA容易因為什么事情發脾氣,以便我們在換位思考時,更貼近孩子的心。
前文提到的雷雷,其實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小孩。
入營前的繪畫活動中,相較于其他孩子描繪的花朵、樹木,雷雷則在紙上畫了很多尖銳的不規則形狀,從心理學角度上說,這是孩子內心不安的體現。
同時,專家觀察員王晨老師也曾講過一個小細節:
合影時,雷雷握拳作勢要打王晨,王晨沒有生氣也沒有不理睬,他輕輕接過雷雷的小拳頭,拉到嘴邊親了一下,雷雷瞬間松弛。
不難看出,雷雷的生活里缺乏善意、接納和愛。我們知道這一點后,就可以用更寬容、更開放的態度面對他,而不是跟著孩子陷入情緒的漩渦,和他硬碰硬。
我們要去到孩子身邊,和TA一起解決小脾氣和壞情緒,而非站在對立面,產出新的對抗與傷害。
“你愿意被這樣對待嗎?”
老話說,人吃五谷雜糧,自然有七情六欲。
孩子有脾氣再正常不過,我們這群成年人尚且還會因為生活瑣事而失望憤懣,更何況那么丁點兒的小娃娃呢?
允許孩子有脾氣,更要盡力保持自己情緒穩定。確實很難,但人家喊我們一聲爸媽,我們總要替人家扛點事兒。
要是反過來讓那個身高不及我們一半的小娃娃,承擔我們的情緒、當我們的出氣筒:“反正你不聽話,正好我想罵人!”
——哎喲,說出去丟死人啦!
當我們不確定這樣處理孩子情緒、脾氣是否得當時,可以立刻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是否希望被別人這樣對待?”
如果我是孩子,面對同樣的場景,我會怎樣想?我希望我的爸媽怎樣做?
答案,不言而喻。
2022-07-20 15:42:04
2022-07-27 10:00:33
2022-07-05 14:10:24
2022-07-24 13:16:16
2022-07-17 16:04:02
2022-06-17 11:59:39
2022-06-20 10:24:06
2022-06-23 15:48:59
2022-06-10 0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