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不聽話在學校很乖怎么辦

小朋友在在幼兒園特別乖巧,聽老師的話,一回到家就特別皮。

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有些孩子之所以這樣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家里有父母爺爺奶奶慣著,但是到了學校以后小朋友之間沒人慣著他,老師很嚴厲,學校也有規律,班上其他小朋友做到了,他也會跟著做的,所以他自然而然的就老實聽話了。

其實呢,小孩子天性不就是玩嘛,在學校里各種規矩定的死死地,壓抑那么久,老師那么嚴格,上課也只能坐的板板正正的。所以回家以后肯定就瘋了一樣??!其實回家以后,要玩就放任著給他玩,開放天性,也有利于孩子的大腦和身體發育。

 


 

我是一名幼兒老師,我們班上也有小朋友在班上特別乖巧,聽老師的話,幫老師做事情,一回到家就開始皮,每次那個小朋友的媽媽在放學的時候都會問我老師我的孩子在學校里乖不乖,我說挺乖的,上課特別認真,回答問題也積極,也積極的幫老師做事情,另外一個老師也是這樣回答的。

其實??!這種情況是正常的,每個人的骨子里都有這樣的一面。這種行為可以理解為察言觀色,這也是孩子的一種能力,只要在家里調皮的不算太過份就好。

孩子之所以這樣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家里有父母慣著,但是到了學校以后小朋友之間沒人慣著他,老師又很嚴厲,所以他自然而然的就老實聽話了。但這種情況屬于正?,F象,并不是在孩子身上有,在很多大人身上也有體現,你對你的領導唯唯諾諾回家以后有可能對家人冷言冷語,其實這沒有不對的地方,因為家里是一個可以肆無忌怛的地方,充滿愛與包容。

但調皮任性必須保證在一個度以內,不能太過,這個分寸家長要拿捏好。如果只是調皮就算了,有的孩子在學校里學來很多壞習慣,對于這種孩子一定要嚴厲的批評不能有一點點敷衍,因為一個壞習慣養成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想改掉的話卻不簡單。各位家長要多上心,僅是調皮的話可以理解,小孩子都一個樣。

再加上小孩子天性就是如此,在學校里壓抑那么久,老師那么嚴格,上課也只能坐的板板正正的。所以回家以后肯定就瘋了一樣??!如果只是調皮搗蛋就隨他去吧,孩子玩心都重,沒有必要上綱上線的聯系到教育上,充分的玩才可以充分的學。如果一個孩子不管在哪里都是老老實實的那才不對呢!

這種情況背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跟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外,孩子自身存在的原因也不可忽視。

家庭因素:

孩子之所以在學校很乖,是因為學校有自己的規則,老師也會身體力行地教育每個孩子去遵守規則。

如果家里沒有規則,他們會把家當作一個自己為所欲為的地方。這種情況更多的會出現在“隔代教育”的家庭里。

長輩們通常都心軟,會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因此助長了他們“耍賴”的氣焰,甚至會用長輩來壓制自己的爸爸媽媽。

所以父母們需要在家庭中也建立規則制度,讓孩子覺得遵守規則的自然和必要性。

孩子自身因素

本來我覺得,孩子在家里更加放松,是因為他們跟父母更加親切。

孩子鬧脾氣,目的是為了測試自己的行事邊界或者試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可是孩子在學校還好好的,為什么回到家情緒就崩潰了呢?

這就需要回想一下我們工作時候的場景:

同事做的提案不夠好,你雖然很不滿卻只能和顏悅色的說:“我覺得這里還有改進的空間。”

忙忙碌碌的上了一天班,又是開會又是寫報告,神經時刻緊繃著,還要應付老板和同事的寒暄……

回家后,只想在沙發上休息一會兒,可家人卻一直唧唧歪歪讓你干這干那,讓你心情很煩躁。

就算沒人煩你,晚上你也更傾向于看看資訊刷刷朋友圈,而不是繼續緊繃神經研究高深的知識。

因為在你的自制力在這時候已經相對較弱了,更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那些滿足我們簡單欲望的事情上。

孩子也是一樣的。

當孩子在學校的時候,他會非常努力表現,盡量維持一個“好孩子”的形象。比如試著分享,試著融入團體里,試著做別人的好朋友,試著做老師的乖學生,等等。

但保持這樣的形象,特別消耗孩子的意志力。因為在集體生活中,并不能做到隨心所欲,可能需要讓步,可能需要做一些自己并不是特別愿意做的事,這些對小孩來說,都是一種壓力,他的負面情緒可以在一天里不斷慢慢積累。

所以放學后,他本來緊繃的情緒就要堅持不住了,這時候如果家長還在一旁嘮嘮叨叨,他的情緒就像一只充滿氣的氣球,砰的一聲,完全爆發了。

輔助學生素質教育,普及兒童感統訓練,大家好我是您的老朋友葉子老師。讓我們從身邊小事出發,關注孩子身心健康,利用專業與態度,用心為孩子負責。

“我家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團結同學、上課認真,可回到家里就不一樣了,寫作業拖拖拉拉,更不用說幫忙干家務了……”

“我家孩子也是啊,在幼兒園里跟小朋友玩得特別好,自己吃飯自己穿鞋,回到家里就各種調皮搗蛋,連刷牙的時候都要找個機會把水噴到衛生間的鏡子上!”

經常有很多家長跟我分享孩子這種“兩面派”的現象,明明在學校里規規矩矩,可回到家里就成了“小霸王”,撒嬌耍賴,既不聽勸,又不講道理。

這種情況背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跟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外,孩子自身存在的原因也不可忽視。

PART1家庭因素

如果你家孩子是種情況,家長就要問問自己:

家庭的規則制度是否建立起來了?

孩子之所以在學校很乖,是因為學校有自己的規則,老師也會身體力行地教育每個孩子去遵守規則。

如果家里沒有規則,他們會把家當作一個自己為所欲為的地方。

這種情況更多的會出現在“隔代教育”的家庭里。

長輩們通常都心軟,會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因此助長了他們“耍賴”的氣焰,甚至會用長輩來壓制自己的爸爸媽媽。

所以父母們需要在家庭中也建立規則制度,讓孩子覺得遵守規則的自然和必要性。

PART2孩子自身因素

本來我覺得,孩子在家里更加放松,是因為他們跟父母更加親切。

可在最近的學習調查中我發現,孩子們這種“兩面派”的行為,不僅僅是簡單的調皮發脾氣,而是一種“放學后自制力崩潰”。

孩子鬧脾氣,目的是為了測試自己的行事邊界或者試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但“放學后自制力崩潰”沒有目的,就是純粹的崩潰,孩子在情感上被徹底壓垮,無法再保持平和的情緒。

可是孩子在學校還好好的,為什么回到家情緒就崩潰了呢?

這就需要回想一下我們工作時候的場景:

同事做的提案不夠好,你雖然很不滿卻只能和顏悅色的說:“我覺得這里還有改進的空間。”

忙忙碌碌的上了一天班,又是開會又是寫報告,神經時刻緊繃著,還要應付老板和同事的寒暄……

回家后,只想在沙發上休息一會兒,可家人卻一直唧唧歪歪讓你干這干那,讓你心情很煩躁。

就算沒人煩你,晚上你也更傾向于看看資訊刷刷朋友圈,而不是繼續緊繃神經研究高深的知識。

因為在你的自制力在這時候已經相對較弱了,更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那些滿足我們簡單欲望的事情上。

孩子也是一樣的。

當孩子在學校的時候,他會非常努力表現,盡量維持一個“好孩子”的形象。比如試著分享,試著融入團體里,試著做別人的好朋友,試著做老師的乖學生,等等。

但保持這樣的形象,特別消耗孩子的意志力。

因為在集體生活中,并不能做到隨心所欲,可能需要讓步,可能需要做一些自己并不是特別愿意做的事,這些對小孩來說,都是一種壓力,他的負面情緒可以在一天里不斷慢慢積累。

所以放學后,他本來緊繃的情緒就要堅持不住了,這時候如果家長還在一旁嘮嘮叨叨,他的情緒就像一只充滿氣的氣球,砰的一聲,完全爆發了。這就是所謂的“放學后自制力崩潰”。

PART3如何改變?

孩子這種自制力崩潰的現象,通常發生在開學的時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假期綜合征”,可能過幾個月就會逐漸消失。但對于有些孩子來說,也可能會持續一整個學年。

所以不管孩子是否會有這種現象,我們都應該在平時幫孩子排解一下心中的苦悶,盡管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有壓力。

那么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緩解緊張情緒呢?

見面先擁抱和問候

接到孩子,不要先問“今天老師說了什么”“水喝的多不多”,而是用微笑和擁抱迎接他,用積極的態度緩解孩子的緊張。

投其所好

我們不是常說:“沒有什么問題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對于孩子道理也是一樣的。

放學后給孩子一些他喜歡的健康零食,有助于緩解孩子一天下來的緊張情緒,從而更加有精力的投入到下面的事情中。

放學不寫作業先撒歡

給孩子找一種減壓的方法,讓他一放學就可以去做。比如騎自行車、講笑話、聽音樂等,我們可以把這些日常的減壓活動當作一種儀式,每次放學后“練習”半小時,可以幫助你和你的孩子度過緊張的情緒。

始終保持聯系

可以在他的書包里放一張你們的合影,讓孩子感覺到雖然看不到你,但你其實一直和他在一起。

保持冷靜,不被孩子激怒

不要被孩子的表現所激怒,也不要把這些表現當作是針對你個人的。讓孩子釋放他的能量和情緒,只要他不傷害自己或他人。

大家一起努力,愿我們的孩子們能夠茁壯成長!

 


 

因為小朋友在幼兒園屬于沒有安全感的那種,加上小朋友也多,他也是那種愛面子的孩子,所以才會表現出很乖巧的一面,但是回到家,就不一樣了,因為那是他從小到大的家,在家他可以盡情的享受著父母給的寵愛,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家里給的安全感,所以他會表現的無拘無束,

 


 

很多孩子都是這樣的吧,我們家孩子上幼兒園特別的乖,老師每個星期要布置作業都要完成,在家的時候簡直讓你頭暈,不聽話的時候,你要一說我要給你老師打電話了,跟你老師說你在家很不聽話,立馬都可乖了

 


 

大多數孩子應該都是這樣的吧。在學校特別乖,回到家里就變成小霸王了。

評論列表
查看更多

聲明:本文章來自網友發表,不代表我們的觀點。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請立即聯系我們。若您有不同的教育觀點請到公眾號“知嘛家庭教育”發表評論。

直播預告
LIVE PREVIEW

家庭教育困惑
TUTOR CONFUSION

已幫助10萬 + 家庭收獲幸福

專業解決10-18歲孩子

自閉 不聽話 厭學 叛逆 早戀 親子關系差 離家出走
適合家長